承德驴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新聞頻道> 國內> 正文

印刷復制技術研究綜述

2006-04-11 14:28 來源:萬曉霞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印刷傳播系 萬曉霞

摘 要: 本文圍繞國內外出版印刷復制技術的重要研究及成果,綜述數字化技術帶動下的印前技術、數字印刷技術、CTP技術、全數字化工作流程及跨媒體出版技術研究的基本內容、發展過程及應用成果。

關鍵詞: 印刷技術 數字化技術 印前技術 CTP 跨媒體出版 工作流程

  有著悠久歷史的印刷技術在20世紀后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人類進入多種傳播媒體并存的信息時代時,科技發展不僅推動了印刷復制技術的進步,更新了印刷工藝,而且拓展了印刷復制研究的空間。回顧近20年印刷復制技術的研究,每一次突破性的進展都有著深厚的技術背景,是綜合應用和發展多學科研究成果的結果。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變印刷技術及設備日趨完善,印刷技術的系統化、標準化、流程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隨著光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機械技術的進步,印刷設備和器材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印刷工業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得以全面振興。我國科技人員首創了漢字激光排版工藝,實現了漢字信息處理的計算機化,使我們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現在正向數字網絡化轉型。20年來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我國印刷復制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在印前技術研究方面還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1 數字化技術帶動下印前技術研究的發展
  近20年,印刷技術發展的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在印前領域,可謂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些變化源于印前技術研究的一系列成果。
  1.1 電子掃描分色機的興衰
  20世紀30年代,人類創立了色度學體系,印刷圖像色彩復制理論隨之建立并取得突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哈狄博士設想出根據三原色復制理論制作彩色圖像復制設備,它不僅能求解顏色方程,而且能復制出色彩再現正確的三原色分色片,這就是電子分色機的最初構想。
  第一個分色掃描裝置的專利是1937年由Alexander Murray和Richard Morse取得的。1951年,由柯達(Kodak)和時代(Time)公司合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分色機樣機,并定名為“TIME SCANNER”。此后,美國PDI公司(Printing Development Incorporated)在該樣機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研制出震驚世界印刷業的第一臺PDI電子分色機。
  20世紀80年代初,電子分色機在技術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開始采用數字網點發生器的激光電子加網模式,并實現了多色掃描記錄、磁盤存貯和數字化程序控制,形成了標準化的現代電子分色制版工藝。
  1982年后英國克勞斯費爾德公司率先推出了采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M645 數字式電子分色機,隨之赫爾公司的DC380、CP345、CP345T數字式電子分色機相繼推出,大日本網屏公司的SG688型數字式電子分色機以及以色列賽天使(SCITEX)公司的Satlight和Smart數字式電子分色機也相繼問世。數字式電子分色機采用了全新的圖像校正體系,從而使復制圖像的顏色、層次及清晰度各自獨立,突出重點。同時,彩色預打樣系統則使得操作更加簡便,復制質量高且穩定。
  電分機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CCD技術的應用,即采用電荷耦合器來代替光電倍增管,并把滾筒式掃描改為平面掃描。美國艾康尼克斯公司的“Designmaster”開創了第五代電分機的先聲。1982年首次在美國印刷博覽會上展出的Designmaster 8000電分機是第一臺全數字式光電二極管陣列(以后改用CCD)平面掃描電分機。該機不采用傳統的三原色CMY彩色坐標系,而采用CIE的色度坐標系,只是在最終輸出時,才轉換到CMY坐標輸出。這樣做的優點在于:以亮度表示層次曲線,以色差表示顏色,兩者相互分開,因此在修改層次時可以不影響到顏色,修改顏色時又不影響層次。另外,還具備全數字式電分機及采用CCD代替光電倍增管的全部優點。CCD技術的基礎是CCD元件,它由涂有感光硅涂層與排列著硅光電池的芯片組成,這些光電池在光照下電壓發生變化,其變化的量受光照量支配,故可用作光電傳感器,尤其適用于那些需要把圖像信號變為數字化信號的場合。平面式分色掃描機采用CCD電荷耦合器件進行光電轉換,滾筒式電分機采用光電倍增管進行光電轉換,由于CCD線性排列,采用平面掃描,而光電倍增管是對圖像逐行掃描,因此平面掃描機的輸入速度通常要比滾筒式電分機快一些。
  電分機從最初采用真空管,到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多微處理機,再發展到通用微型計算機和彩色監視器的桌面出版系統,說明只要對軟件進行更新換代,電分機的性能就能不斷更新,處理速度更快,操作更加方便,重復性能更好,自診斷能力更強。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桌面出版系統研究應用成果的出現,電分機有逐漸被更具有圖文混合編排能力的桌面出版系統取代的趨勢。由于電分機優異的性能,電分機高端聯網系統被成功研制出,該系統的應用使電分機仍然在彩色復制技術中繼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這一角色并沒有維持下去,電分機生產廠商最終全面停產。90年代以來,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成功研究逐步取代了電分機的地位。
  1.2 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和進展
  我國電子出版系統的研究,是從王選教授主持的文字信息處理系統的研究拉開序幕的。在印刷復制領域,最早的研究成果是文字排版技術。
  國際上文字排版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發明的機械打字,此后經歷了光機式的手動照排機、微機控制的半自動照排機到后來的全自動激光掃描式照排機。
  解放后,我國的印刷復制技術研究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況,其中文字排版技術仍沿用有上千年歷史的手工鉛字排版。1974年,國家出版局、一機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安排印刷技術改造急需重點印刷機械新產品試制任務》的通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決定研制計算機漢字處理系統,并將這一任務命名為“748”工程。該項目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王選教授參加了這一工程,他發明的“數字化存儲和高倍率字形信息壓縮及輸出復原和失真最小的變倍技術”,以大膽的創想和獨到的見解得到社會認可,并獲得國家專利。這一技術的成功研制,為計算機排版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980年,“748”工程攻關組開發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排印出樣書《伍豪之劍》。同年,國家出版局發布了《關于書刊印刷技術發展方向的意見》,明確了我國書刊印刷技術的科學研究方向。到1985年,由北京大學等單位研制的“華光”電子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通過鑒定,該系統被評為我國當年10大科技成果之一,還榮獲1986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987年11月,鑒于王選在研究激光漢字編排系統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中國印刷技術協會授予他首屆畢昇獎和森澤信夫印刷獎。
  1987年5月22日華光III型機在《經濟日報》印出世界上第一張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后這項技術的應用使我國徹底告別了“鉛”與“火”的年代,迎來了“光”與“電”,它不僅為我國排版技術的改造立下了汗馬功勞,創下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與此同時,國際上一些著名大公司在輸出設備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1977年,施樂公司研制出施樂9700電子打印系統,它成為第一臺靜電成像式的激光印字機,1981年又研制出可生產并打印計算機生成的文字、商業表格和其他圖像的系統;同年,佳能研制出LBP-CX激光打印機芯片。這些技術的誕生以及我國的計算機排版技術的研究成功,共同創造了排版技術改造的輝煌。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的發展及彩色圖像處理技術的進步,電子出版的研究由文字圖形單色處理的桌面出版系統(DTP)迅速向彩色圖文合一處理的電子彩色出版系統(CEPS)演進。其成果完成了圖文信息處理由模擬式到數字化的過渡。
  在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等相關技術研究發展的推動下,與電子出版技術相關的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漢字通訊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光學字符識別(OCR)系統等項目的研究,其中OCR技術在印刷文字輸入方面已有了很好的應用。目前主要是用OCR識別軟件對紙質媒體上的印刷信息進行掃描,自動識別文字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這種技術研究的成功應用,有效地提升了印刷體文字的輸入速度。
  與此同時,語音識別和合成技術的研究也在許多綜合性大學里展開。在印刷復制技術的發展中該項技術的研究可用于語音輸入和自動校對。
  CEPS的成功研究和應用,帶來了印前工藝的變化和研究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圖文拼版處理技術的發展
  圖文合一拼版技術的發展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彩色電子整頁拼版系統,二是簡易拼版系統,三是彩色桌面出版系統(以下簡稱DTP)。前兩者以電子分色機為基礎,主要用于處理圖像,它們一般都具有逼真的彩色顯示,更高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和處理能力。簡易拼版系統指具有一般的拼版功能,如蒙版、修版功能等,而層次校正、彩色校正、像素編輯等功能,則需在高檔系統中才比較完備。在彩色印前處理中,電分機和彩色整頁拼版系統一直占統治地位,但是他們對文字與彩圖的混排卻無能為力。隨著彩色印刷的普及,對印刷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彩色整頁拼版系統來滿足發展需要,DTP的優勢也就顯露出來。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電子分色機和整頁拼版系統,逐漸成為我國彩色圖像復制的主要制版設備,電子分色技術也日趨成熟。從1987年到1991年基本上是黑白激光照排系統的推廣應用時期。我國在90年代由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開發研制成功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統,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彩色革命。這場彩色革命是從報業開始的:1991年在《解放日報》開始試用,1992年1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照排系統在《澳門日報》投入生產使用,每天出版4~6版彩色報,成為世界中文報業的首家。從那天起,《澳門日報》徹底甩掉了傳統的電分機,用彩色掃描儀輸入彩色照片,在系統內完成文圖合一的處理,由RIP對彩色照片掛網,然后整頁輸出,且質量不低于電分機。
  DTP (Desk-top Publishing) 一詞出現在1985年,它實質上就是通過個人計算機進行文字圖像綜合處理的整頁拼版系統。最早在1985年7月,由蘋果公司在Macintosh個人計算機上,配以Adobe公司的整頁拼版軟件Pagemaker和適應Adobe公司Postscript語言的激光印字機組成。以色列Scitex公司于1988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它是采用Apple公司的Macintosh II高檔個人計算機。再加上數字化信息技術、壓縮信息技術、頁面描述語言、光柵圖像處理技術及計算機通訊聯網等技術的成熟與運用,使電子制版系統向小型化、個體化、多功能化發展。同時它又具備可增補、組合、聯網的優點。這就使彩色DTP系統與文字彩圖綜合處理系統得以迅速發展。
  由于桌面出版軟件具有漢字處理功能,加上漢字PS庫的建立,使我國具備了應用桌面出版系統的技術條件。1994年以后,桌面出版技術首先在我國廣告制作與設計領域推廣應用。由于印前編輯的電腦化,90年代以來,桌面出版技術日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于報業、書刊及包裝印刷業。
  1.2.2 加網技術的研究進展
  在彩色印前系統出現之前所有的加網方式可歸納為調幅加網(簡稱AM加網)。調幅加網中網點之間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即網點出現頻率固定不變,只改變網點的大小,亦即網點的大小幅度是不同的,所以稱這種加網方式為調幅加網。
  在調幅加網方法中,電子分色機使用的掛網方式是德國Hell公司開發的IS網點技術(無理化正切網點)和RT網點技術(有理化正切網點)。在彩色桌面出版系統中采用的是PostScript加網技術。
  由于調幅加網存在龜紋和玫瑰斑及階調跳躍(即在網點開始搭接前后出現層次跳躍)等缺點,很難提高印刷質量,并難以向四色以上的印刷方式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新的加網技術即調頻加網技術。調頻網點(FM)又稱隨機網點,國內是在1996年的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上正式推出的。這種加網方式的網點大小是相等的,采用網點的疏密程度來表現圖像的層次,且網點分布是隨機的,所以稱這種加網方式為調頻加網。其特點是無網角產生,從而不會形成龜紋和玫瑰斑。調頻加網技術通過實踐已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加網方式,其質量高于調幅加網。
  調頻網點技術目前還存在著一些缺點。調頻網點在印刷時網點擴大比調幅網點大10%左右,由于網點較小,網點容易丟失,對曬版質量要求較高。但是隨著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的應用,由于省去了曬版工序,調頻加網技術將會得到更好應用。
  目前,又出現了調頻和調幅融合的網點技術。2000年大日本網屏公司在印刷技術發展史上首次開發出一種嶄新的混合加網技術。它能根據畫面顏色、層次的變化適時地選用“調幅加網”和“調頻加網”。隨著應用的深入,加網技術的研究還將有新的成果產生。
  1.2.3 RIP技術的發展
  為了滿足數字化印前高速高效處理數據的要求,柵格圖像處理器(RIP)正從印前系統中功能單一的組成部分逐漸變成智慧型多功能的動力源。過去RIP通常是一個用戶看不見的黑盒子,并且和各種輸出裝置相連。如今運行在標準平臺上的軟件RIP已自成系統。它繼續驅動著各種輸出設備,承擔著繁重的生產任務,如補漏白、組版、圖像自動替換(OPI),而這些曾經是專用高端印前系統的傳統領地。
  近年來,RIP已經變成數字化印前環境中的重點,這是計算機直接制版和大幅面照排機廣泛應用造成的。因為CTP和大幅面照排機的使用成本高,一個能夠幫助發現和糾正錯誤的RIP解決方案是至關重要的。
  另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多RIP來增強輸出能力,特別是在實現某一特殊功能時,如加網或補漏白的處理。一般采用兩種方法:對稱多重處理和采用多微處理器(CPU)。目前,RIP已經變成了印前生產的核心問題。它影響到從色彩和文件管理到印刷的整個生產過程的方方面面。隨著RIP的功能日趨增多,它變得更像服務器了,而服務器也具備RIP處理的能力。RIP將會繼續發展,能夠完成更加緊湊的集成化印前操作,可以幫助建立更加靈活的輸入和輸出格式,并具有創建更有效的工作流程的可能性。
  1.2.4 色彩管理系統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先后出現了數碼輸出到印版(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以下簡稱CTP技術)及數碼印刷等技術。這些設備輸出的色彩極大地受到各種設備內在的色彩管理系統的影響,且各系統的色彩管理互不兼容,不能保證彩色印刷復制過程中使用不同設備時的質量。
  為了在整個印刷復制工藝流程中實現多種設備間一致的色彩轉換,1993年由八大電腦及電子音像發展商組成了國際色彩聯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ICC)。ICC決定建立基于電腦作業系統之內的色彩管理,并利用“ICC Profile”(色彩描述檔案)完成不同設備間的色彩轉換,任何輸入或輸出設備支持這種格式的話,它們之間便可作準確的色彩轉換。每個設備只須建立一個ICC Profile,系統便可方便地管理色彩,F今ICC已有超過50家著名公司加入成為會員,有很多新產品支持ICC Profile,可以說它已成為一個工業標準。相應地出現了一系列軟硬件成果支持色彩管理系統;支持色彩管理的操作系統如ColorSync 2.0、2.1;支持色彩管理系統的應用軟件,如Photoshop5.0、FreeHand8.0、QuardXPress4.0等;工藝流程中支持色彩管理系統的硬件設備,如掃描儀、電腦、彩色顯示器、數字打印機、照排機和印刷機等;光譜測量設備(如分光光度計,透、反射密度計等)。
  目前較為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統有:Apple ColorSync2.0、2.1(CMS),Kodak Precision CMS(Kcms), Agfa Fototune Flow, Linocolor 5.0、6.0版。這些不同的色彩管理軟件,雖然控制的重點和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目標是一致的。
  1.2.5 數碼打樣技術
  打樣技術是印刷復制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西方國家研究出以較穩定的化學打樣技術替代傳統的油墨打樣技術。在電子拼版系統出現以后,數碼打樣日趨成熟,是受推崇的最新技術之一。數碼打樣技術又分為軟打樣和硬打樣。所謂軟打樣,是在屏幕上看色,主要用途是方便分色過程中的修整,一般只供內部控制之用。不過隨著色彩管理及網絡技術的普及,已有部分廣告商利用數碼打樣技術實現遠程打樣,作為與客戶溝通之用。
  硬打樣以賽天使公司研制推出的Iris2044噴墨打樣機為代表,該機曾獲得當年GATF之印制科技獎。由于Iris打印的稿樣具有色彩穩定及極接近印刷效果等優點,國外不少印刷客戶都愿意以Iris稿樣作為收貨標準,不過該機必須配合Scitex色彩管理系統完成操作。
  數碼打樣的最重要貢獻就是改善了制作者與客戶的溝通。它可以先讓客戶看稿樣,待滿意才輸出菲林,既節省成本亦增進溝通,甚至可以一邊分色一邊打樣,可謂是印刷流程上的重要突破。
  目前較通用的數碼打樣,有采用噴墨打印技術的,有采用熱升華打印技術的,也有采用熱轉移打印技術的。在國外,目前是傳統打樣與數碼打樣并駕齊驅, 隨著ROOM (Rip Once Output Many) 輸出技術日趨成熟,以及采用印刷網點打樣機的研制成功和價格下調,數碼打樣將逐漸成為主流。
  2 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
  傳統的制版工藝中,印版的制作要經過激光照排輸出軟片和人工拼、曬版兩個工藝過程。隨著計算機拼大版直接制版版材技術的成熟和應用,CTP技術也日益成熟。自1989年Autoligic研制出第一臺計算機直接制版設備以來,世界上各大公司與印刷廠家密切配合,加速了這項技術研究的開發步伐,并逐漸達到成熟和工業化應用的程度。在DRUPA95印刷展覽會上,CTP系統和直接制版版材的展出成為會上最熱的技術亮點,這說明,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的研究已經成熟并走向市場。
  我國北京大學物理系從1983年開始研究CTP制版機,1985年由電子工業部列入“七五”重點攻關項目,1995年12月,CTP系統通過電子部主持的產品定型鑒定。
  與此同時,在CTP版材研究方面也出現了許多研究成果。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三菱制紙公司就成功地研制出了Silver Master型CTP版材。此后直到1991年,杜邦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商用銀鹽鋁基CTP版材。1997年,我國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受國家計委、新聞出版署委托,開始研究“非銀激光直接制版用高感度非銀感光版”。除此之外,北師大和第二膠片廠也進行了相關版材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CTP的應用普及以每年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長。計算機直接制版系統再一次促進了電子排版技術的進步。面對這一新技術,我國印刷界的有識之士給予了密切關注。自1997年起,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先后多次舉辦直接制版技術研討會,并在1998年的北京國際電子出版及多媒體展覽會上,首次組織外商全面系統地展出了各種類型的直接制版設備,對直接制版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羊城晚報社于1998年5月引進直接制版系統,成為國內第一家采用直接制版技術的報社。
  隨后,海德堡和Presstek公司共同研制了在機直接制版印刷技術 (Computer  to Plate on Press), 并于1991年推出了GTO-DI,成為世界上首臺在印刷機上制版的設備。所謂在機直接制版印刷技術,指的是將印刷版面的圖文信息直接由計算機輸出到裝在印刷機上的印版上,一次完成制版與印刷的技術。
  1995年海德堡又在DRUPA95展覽會上推出Quickmaster DI 46-4直接成像的四色膠印機。在機直接制版印刷技術在我國已得到應用,主要用于印刷彩色短版活,版材是專用的無水膠印版。
  3 數字化印刷技術
  20世紀90年代,由于計算機、自動控制、激光等高新技術應用于印刷業,數字印刷機誕生,它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技術,涵蓋了印刷、電子、電腦、網絡、通訊等多個技術領域。1994年,Xeikon、Indigo和Agfa(作為Xeikon的原始設備供應商)公司掀起了研制并推出全數字化、四色、按需高速印刷機的潮流。從此,Scitex的Spontan,IBM的Info Cloor,Xerox的Docu Color和其他一些公司的產品陸續加入了數字印刷的行列。
  1999年 Indigo 和 Xeikon 公司在IPEX’93 國際印刷展上首次推出了彩色數字印刷機,引起印刷出版界的極大關注。Indigo采用的橡皮布和電子油墨能實現100%的油墨轉移。在DRUPA95國際印刷技術博覽會上,數字印刷機公認為第一明星產品,其應用被稱為印刷技術的又一次革命。
  至今,相繼推出自己研制的數字印刷機產品的有:XeiKon公司的CSP320D單張紙數字印刷機、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系列數字印刷機、曼·羅蘭公司的DICOWeb卷筒紙數字印刷機、海德堡公司的Nexpress2100彩色數字印刷機等。
  所謂數字印刷,就是電子檔案由電腦直接傳送到印刷機,從而取消了分色、拼版、制版、試車等步驟。它把印刷帶入了一個最有效的工藝過程:從輸入到輸出,整個過程可以由一個人控制,實現一張起印。這樣的小量印刷很適合四色打樣和價格合理的多品種印刷,在圖書印刷市場也將會受到歡迎。數字印刷實現了“先分發、后印刷”的概念。
  數字印刷系統主要由印前系統和數字印刷機組成。有些系統還配上裝訂和裁切設備。數字印刷有如下特點:1)印刷方式全數字化。數字印刷是從計算機直接到印刷品的全數字化過程。工序中間不需要膠片和印版,無傳統印刷工藝的繁瑣工序;2)可變信息印刷。數字印刷品的內容是隨時可以變化的,即前后兩頁內容可以完全不一樣;3)可實現異地印刷,通過互聯網進行遠距離印刷。由于數字印刷具有這些特點,因而在個性化按需印刷市場上有其獨特的優勢。
  毫無疑問,高速的按需彩色印刷技術發展將會給整個印刷工業帶來永久性的變化,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還有爭議。美國國家印刷協會和膠印經濟研究中心的Andrew Paparozzi說:“它有時是對傳統印刷的一個補充,有時候它又是傳統膠印有力的競爭對手。”
  正如曼·羅蘭公司的Valenta所說的那樣:“未來的數字式膠印機要能夠利用和具備目前各種膠印機的操作性能,這才是客戶所需要的。但是,新技術改革不可能在真空中進行,必然涉及許多方面的許多問題,還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弊罱囊环菡{查研究報告表明,到2005年,膠印在出版印刷等領域中的市場份額將占到80%左右。其他媒體(包括互聯網)也將影響到市場的動態變化。
  無論如何,在未來10年中,膠印仍將是一種十分活躍的工藝。Surch堅持認為:“無紙的社會根本不會存在?茖W技術也在改變著傳統的膠印機和膠印技術,但是,將油墨壓印到承印物材料上這個大前提是不會改變的!
  4 跨媒體出版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變化,“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一詞已被接受,近年又出現了“Pre-media”,暫譯為“跨媒體前處理”。指的是除傳統媒體外,還有其他光、電、磁多媒體及互聯網等,有了圖像信息數字化處理技術,既可為傳統媒體出版服務,又可為其他新媒體出版服務,即為跨媒體的制作進行“前處理”。
  自1985年10月在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上首次展出CD-ROM光盤出版物以來,作為向網絡出版的過渡媒體,CD-ROM在電子出版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計算機光盤出版,特別適用于需要檢索的工具書、字典、統計資料及教育類圖書和刊物。目前,國際上已有通用的處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的編輯軟件,來支持電子出版物的制作。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覆蓋范圍廣、信息傳播實時性強等優勢引起了報業和出版社的高度重視。我國報社、出版社的跨媒體出版已經啟動。從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的第一份網上報紙出現到現在,幾乎所有的主要報紙都實現了網上發布。網上發布的主要技術問題是如何解決印刷出版數據與網絡出版數據格式上的差別。由于我們將XML定為采編流程系統稿件的歸一化數據標準,并將XML數據通過排版軟件的軟插件植入版面,實現XML數據到印刷的接口,通過自主開發的電子報系統,再將XML數據轉換成HTML,從而實現了新聞數據的網上發布。目前中國已經有30多家大報社采用這種跨媒體的新聞發布解決方案。中國的出版社在e-Book技術的影響下,近兩年也開始計劃將出版社的內容以e-Book的方式在互聯網上發行。
  總之,跨媒體出版又拓展了印刷復制技術研究的內涵,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的研究方向。
  5 印刷工作流程技術的發展
  由于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們采用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技術管理印前過程。工作流程技術在中國的推廣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大多數企業都以最終實現CTP輸出為目標,從實現數字化折手開始,逐步實現數字打樣、PDF輸出、DAM管理,最終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在數字化工作流程的技術發展過程中,以下幾個技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1 PDF
  作為全球標準的Adobe系統的圖像模式,PDF是Adobe公司研究開發的能進行可靠的、連貫的圖形、圖像和文字混排技術的一種記錄格式。Adobe的圖像模式現已成為Adobe在印刷和出版技術中的核心,其中包括 Adobe PostScript 3頁面描述語言、Adobe Page Maker頁面排版軟件、Adobe Acrobat電子出版閱讀器軟件和 Adobe PDF格式。
  在印前領域,Post Script Extreme和 PDF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文件工作流程。作為頁面描述語言, PostScript描述了印刷頁面的格式,RIP則能把信息轉換成像素,從而在輸出媒介上成像。PDF不是一種程序語言,它有結構,是目標化的,所有的對象在文件中都做索引。因為PDF的結構很穩定和精確,因此它可以很容易被讀懂,而且頁面獨立。PDF實質上是一種徹底的、完美的PostScript,它對任何特定打印機都適用。在當今印前領域里,大部分商業印刷公司都是從1997年夏秋開始使用PDF的,并迅速增長。未來的打印設備將是以PDF工作流程為核心的完美環境。因為PDF文件可以隨時更新,在處理過程中,可以把陷印和折手等一些與設備相關的信息也包含在文件里,而不用重建整個文件。
  PDF成為一個標準將推動未來印刷工業向高度集成和高度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印刷技術標準委員會(CGATS)宣布,CGATS的分支委員會(SC6)將采用PDF作為工業設備傳遞打印數據的基本標準,這樣做是為了建立一種通過電信手段傳遞數據的標準。
  5.2 CIP3
  1995年,世界上26個印前、印刷及印后企業聯合成立了致力于實現印前、印刷及印后工藝流程綜合計算機控制的國際性合作組織。該組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制定一些標準格式,以數據化工藝流程的概念提高印品的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符合該組織標準格式的工藝流程稱為CIP3(Computer Integrated of   Prepress、Press、Postpress)工作流程。在印前,CIP3可實現文件的色彩管理、補漏白、字體、文稿、圖像的管理、拼大版及生成ICC Profile以及用數字打樣機打樣。在印刷中,CIP3在印刷機上實現油墨量的控制(油墨擴大和轉換曲線)、套準控制、顏色質量控制(顏色色彩和密度測量)。在印后,通過傳送裁切和裝訂的參數和信息,實現對印刷品的裁切控制和裝訂控制。
  由于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較大,CIP3技術發展較慢。2000年,JDF聯盟與原CIP3聯盟達成協議,加盟CIP3,加入“Process”一詞。JDF格式的出現是一股新生力,它促使CIP3向CIP4過渡。愛克發的R&D總經理說:“JDF是一條聯系電子商務與印刷間的無形的紐帶,滿足了整個出版過程的全自動化!薄坝∷⒓俺霭嫘袠I需要一套完整、強大的標準來支持電子商務、自動化和 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并要有能力將各個印刷環節聯合起來!痹2000年7月14日發布會的臨時顧問臺上,CIP4的首席技術顧問Martin Bailey 說:“基于這一點,JDF是任何選擇的一個前提,而且我們欣喜地看到,它正朝著一個有助于任何人進一步發展的開放的標準體的方向發展!
  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技術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印刷出版業作為信息媒體的主要提供者,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石宗源. 世界印刷大會特刊序.中國印刷,2001(總100)
  2.車茂豐.現代實用印刷技術.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1
  3.王選.電子出版在中國的發展回顧與展望.中國印刷,2001(6) 
  4.沈海洋.國際電子出版技術發展趨勢及我們的對策.印刷技術,1999(11)
  5.徐建新.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概況及上海出版系統市場特點.電子出版,1998(1)
  6.張純.印刷大全(以光盤作存儲介質的電子出版物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北京:印刷技術出版社,1994
  7.殷幼芳.印刷大全(我國制版技術的現狀和發展).北京:印刷技術出版社,1994
  8.張耀華.印前系統及印前工作流程.電子出版,1998(2)
  9.車茂豐.印刷大全(國際印刷技術現狀及發展方向).北京:印刷技術出版社,1988
  10.王強.電子分色機原理與工藝.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11.王建中.數字化印前技術發展的新動向RIP.印刷技術,1998(2)
  12.萬曉霞.原稿新概念.中國印刷,1996(5)
  13.張樹棟.20世紀中國印刷大事年表.中國印刷,2001(總100)
  14.世界圖像傳播產業百年大事記.中國印刷,2001(總100)
  15.李新章.計算機直接制版系統. 電子出版,1997(2)
  16.顧國良.國內外CTP版材研制現狀及發展方向.中國包裝,2000(1)
  17.彭壽全,黃可.漢字信息處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18.李家祥.印刷大全(電子分色掃描機).北京:印刷技術出版社,1994
  19.王益等.印刷之光.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0.李永林.印刷術起源與發展精英榜. 中國印刷,2001(總100)

  
                              

分享到: 下一篇:第四屆中國印刷文化節暨第八屆龍港國際印刷工業博覽會10月舉辦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