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2021-07-26 21:56 來源: 網絡 責編: S9
- 摘要:
-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兑巹潯肥莿諏嵉摹⒖茖W的,也是催人奮進的,我們對于“十四五”時期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充滿新的期待,希望非遺保護能夠實現新作為。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兑巹潯肥莿諏嵉摹⒖茖W的,也是催人奮進的,我們對于“十四五”時期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充滿新的期待,希望非遺保護能夠實現新作為。
摸清非遺家底是我國非遺保護的起點。第一次非遺普查我國非遺資源87萬項,這是中國非遺的部分資源。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廣度和深度上深化非遺資源調查,摸清當代中國非遺的家底,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數。非遺資源是生活資源、生產資源,更是文化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資源。非遺記錄是非遺資源科學保護的基礎工作。
“十三五”期間,我國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對于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藝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下來,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這項工作在“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科學化、系統化,建立檔案化、數字化非遺保護體系。
20余年來,以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主要抓手的非遺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從2006年至今已公布了5批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基本建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
“十四五”期間將鞏固先前項目保護成果,繼續推進項目保護的系統化,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增強非遺項目的傳承活力。
非遺項目分類保護、精準施策越來越完善,針對性越來越強。傳統工藝類和戲曲類非遺均有針對性強的保護方式,并且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民間文學、民俗、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非遺項目保護相對不夠系統。
基于此,“十四五”期間非遺項目保護的分類實施、精準施策成為規劃的重要內容,并且在不斷總結已有保護實踐經驗基礎上,項目的分類保護將會全面推開,從而更加科學、有效地保護每類非遺的傳統基因和生活樣態。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是以民眾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目前我國已經認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3068名,省級、市級以及縣級傳承人則更多,國家在不同層面給予相應經費,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非遺存續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增強傳承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傳承后勁,我國實施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承人經過培訓,拓展了眼界、豐富了創作內容、提高了技藝,出現了“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現象。
“十四五”期間,針對中國非遺傳承實踐,將傳承個體與傳承群體保護有機結合,從物質和精神等層面加大對傳承人的支持,調動非遺傳承人傳承非遺的積極性,推動以傳承人為核心的傳承的系統化、生活化。
非遺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其中涉及中國非遺保護的來龍去脈,非遺保存方法、保護路徑,非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非遺傳承人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內容。但是,對于非遺蘊含的中華文化傳統內涵的深度闡釋、系統研究較為缺乏,許多與非遺傳承緊密相關的重大問題沒有展開研究,諸如非遺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非遺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等問題沒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規劃》明確了加強非遺研究工作,并且指明了非遺研究的方向,通過建立一批高質量非遺研究基地、設定一些非遺研究課題等措施,加強非遺與中華文化基因等關乎非遺傳承和社會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的系統性、有深度的闡釋,對于非遺研究成果轉化,非遺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規劃》在鞏固我國20年來非遺保護成果和總結保護實踐經驗基礎上,具有謀劃非遺未來發展、揚帆遠航的總體性、方向性,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非遺與鄉村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人民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構建社區、村落、傳承人與區域共同體,歷史傳統與現代生活結合的關聯體,推動形成中國非遺保護的實踐體系和理論體系。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